百度百科“蝌蚪团”:一群离真理最近的人

2008-03-06 17:14:11  作者:忘川  来源:赛迪网  浏览次数:3  文字大小:[ ]
相关热点:百度百科

3月6日消息,他们整日穿梭于百科词条之间,如蜜蜂一般勤奋,但却有着蜜蜂不具备的聪颖、严谨和洞察力。他们是离真理最近的人,他们正在见证历史上最伟大中文在线著作的问世,他们拥有一个可爱的名字——蝌蚪团。

如果说百度百科100多万个词条的积累是“集天下网友之大成”,那么“蝌蚪团”就是天下网友中的“白骨精”——白领、骨干、精英。

与普通用户相比,他们戴着高贵的“博士帽”,有着自己的小工作室,行使着更高级的权限,偶尔还能获得一些纪念品。但另一方面,他们也有十分严格的门槛和制度,往往为了某个词或者某个字的用法进行激烈的讨论,结果一旦确定,他们就会雷厉风行地执行。

关于“蝌蚪团”的故事,还远不止这些……

ID上顶着的博士帽

在百度百科中,“蝌蚪团”的“团员”ID前头都顶着一个可爱的“蝌蚪+博士帽”图标,这是身份的象征,更被视为莫大的荣誉。

不过“博士帽”并不是那么容易戴的。在2007年度“金蝌蚪”获得者“水木秋寒”的积分统计中,其创建的词条数10705个,编辑词条12684个,积分近13万,审核通过率达到94%以上。据“水木秋寒”称,长期以来,晚饭后直至深夜,他通常都会泡在百科,废寝忘食,为了编辑一个优质的词条,往往需要花费他2、3个小时的时间。

“当我们看到词条,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。” 蝌蚪团申请加入的基本条件是热爱百科、了解百科、乐于奉献。正是有这种分享精神,才有了强大的驱动力,推动百科走向全面、权威。据了解,在百度百科中,平均每个词条被修改2次以上,一个精彩词条的诞生,更是平均历时245天,经历10个版本的修正和校订。

事实上,有一些“蝌蚪”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,完全够得上“博士”的称号,他们边做研究边补充百科词条,通过这个平台,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。据统计,在百科积分前100名网友中,蝌蚪团成员的数量占了将近一半。

文物“瓷器”的命名如何规范

很多人熟悉百科海量的词条和解释,但比这更有趣的是,这些解释背后鲜为人知的讨论。例如,在“百科蝌蚪团”贴吧中,“有一篇“关于文物“瓷器”名称叫法”的贴子最为典型。

围绕“修改”和“不修改”这个话题众多“蝌蚪”各抒己见,支持者认为追求统一和规范是百科应有的准则,反对者更是请教业内专家或翻阅相关文献进行反驳。尽管争论激烈,但一旦有了结果,蝌蚪们总会雷厉风行地执行“决议”。

类似的争论随时都可能发生,诸如“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”和“奥林匹克运动会”是否为同义词,“周树人”和“鲁迅”的标准词条如何取舍,百科与传统百科全书的区别,等等。

每每此时,蝌蚪们往往据理力争,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准则。有时候,对一个词条的解释,甚至还远远不如对它的讨论耗费的文字。正是有这种“冲突”,带来了百科的客观、公正和权威。

蝌蚪推动百科爆发

据了解,“蝌蚪团”这个名字来自网民的创意,“蝌”因与“科”同音而得名。根据百度的统计,目前编辑词条的网友数量近100万,“蝌蚪”数量仅占其中3%不到,但正是这3%的“蝌蚪”,贡献提交了其中多数精彩词条、任务和同义词。

把百科当作网民的百科来运作,是百科成功的关键。“蝌蚪团”的强大组织能力,甚至超出百度产品团队的预期。他们真正参与到百科的建设中来,主动发起任务,争论疑难,运作得有条不紊。

而随着“蝌蚪团”的发展壮大,百度百科也正在呈爆发式发展。截至目前,百科中已经收录了105万多个词条,注册用户过百万,共产生词条修改达300多万次,平均0.35分钟就有一个词条被编辑和完善。而根据iResearch的报告显示,百度百科比上季度的增长率高达1206.7%。

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的编撰前后动用了2万个专家,历时15年,它提供的词条数为7.6万,已经是中国出版史上极为浩大的工程。而依赖用户的集体智慧,在“蝌蚪”的带领下,百度百科这部知识巨著正在被编纂。

0

顶一下

w3站长

首页
责任编辑:酥大轩
今日DIGG排行